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部花落高校
2011年4月11日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宁生,副省长宋海等领导出席奖励大会并为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奖。
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部花落高校,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和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从2007年起授予开始授予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起,广东省共有7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高校占了5位,充分反映出高校在广东省科技创新中的领军地位。
本年度共授予省科学技术奖260项,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156项。在全省获奖项目中,以我省高校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共计103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39.6%。其中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47项,分别占获奖项目数的62.1%、50.7%、30.1%。中山大学以26个获奖项目荣列获奖单位榜首,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分别以19项、15项次之。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共获省科学技术奖549项,占全省总数近40%,其中我省高校连续七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比例超过50%,充分表明了我省高校的科研成果水平在全省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2010年广东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其中高校获奖项目达14项,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比2009年的11项提高了27%,占全省获奖比例的39%。其中,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项目达8项,占全省(15项)获奖比例的53%。华南理工大学荣获本年度广东省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十一五”期间,广东省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7项(人),高校有27项,占了半壁江山。
2010年度高校的获奖成果中,突出反映了我省高校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绩,高校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有重大成果,应用类、技术类成果也不断涌现,反映出高校注重科研成果与实际的结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增强。本年度高校获奖项目,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我省高校科研学者在全省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领军作用进一步突显。今年评出的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均被我省高校囊括。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是我国建筑界公认的最优秀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在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建筑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省和全国的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肾脏病诊疗专家,她针对肾脏病临床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针对困扰肾脏病学界近50年的透析致残性并发症难题提出了新干预途径,为我国肾脏病防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重大的突破。在今年评出的19项自然科学奖中,由高校完成的有17项,比例近90%,充分反映出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中的主力军地位。由中山大学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地理模拟系统与规划决策支持研究》一等奖项目,原创性地建立了地理模拟系统与规划决策支持的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在国际上提出了最完整的包含了多种地理模拟和空间优化模块的软件系统,大大提高了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已经发表论文227篇,其中被SCI和SSCI分别收录34和22篇,分别引用474次和551次,被他人正面引用共2048次。
三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果明显,产学研结合效益显著。在本年度的获奖成果中,产学研合作完成的达67项,共获得授权专利198项,其中发明专利113项,累计新增利润66.4亿元,新增税收9.1亿元,节支16.3亿元。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四元杂交的种猪新品系选育与产业化应用》,采用配套系育种理念,建立BLUP的种猪遗传评估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技术,改变传统三元杂交生产模式,培育出4个种猪专门化品系,形成华农温氏猪配套系I号,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2个原种猪场得到认证,肉猪新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7.3亿,节支2.1亿,经济效益显著。
高校在国家、省科技奖励取得突出成绩,并不是朝夕之功,源于高校多年来苦练内功,全力做好学科建设,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省教育厅实施的高校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是其中的重要推手,通过构建和完善 “学科+平台+人才+项目”的高校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广东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附件:我省高校获2010年度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清单